核医疗、风洞、机器人:绵阳的硬核逆袭丨产经观察
来源:开云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07-03 06:07:48

  在中国西南腹地,一座城市以其独特的科技基因和战略定位,正成为中国科创版图中不可忽视的“硬核”力量。

  今年,中国科技城建设迈入25周年。绵阳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如何,未来有哪些产业有几率会成为地标产业?

  4月17日,“大成产经”及全国知名财经自媒体一行走进绵阳,调研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沿成果。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真切感受到:绵阳的科学技术实力真的是被外界低估了。绵阳是一座“绵里藏金”的城市,一大批“硬核科技”正在不断孵化出来!

  长虹创始于1958年,历经多次转型,现已发展成为集智能家电、核心部件、ICT服务、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的综合型千亿跨国企业集团。

  你可能不知道,长虹旗下拥有7家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公众公司。创新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服务用户已超过5亿。

  你可能不知道,全球首创超高剂量率X射线Flash放疗设备,是由长虹旗下中玖闪光公司研发,预计今年内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单次照射治疗时间缩短至1秒内,提升肿瘤治疗效率。

  你可能不知道,60%的中国高铁、地铁、磁悬浮列车装备长虹电源系统,服务中国中铁“一带一路”建设。长虹已成为中国领先的轨道交通电源和航空电源供应商。

  你可能不知道,长虹年产销各类芯片物联模组1.4亿片,大范围的应用于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等网络连接;年产销高速背板连接器超1亿只,护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深海探测等。长虹已成为中国领先的物联网模组供应商,成为中国领先的高速连接器供应商。

  你可能还不知道,长虹新能源自研碱性电池生产线只电池,年产销电池全球前4位。长虹高倍率圆柱锂电池年产量突破5亿只,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动工具、无人机、移动储能等。

  你可能不知道,长虹是全球最大冰箱压缩机供应商,连续12年全球第一,全球每3台冰箱中有1台使用的是长虹压缩机。

  你可能也不知道,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智慧家电的AI平台“长虹云帆”,率先将生成式大模型应用在电视终端,让AI电视“能交流、会思考、快响应”。

  目前,长虹对全球22个制造基地、65个制造工厂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积极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座“中国两弹城”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荣光,更在核技术应用领域积累深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资源。

  从曾经的三线建设中起步,绵阳一直在核技术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如今的绵阳,正将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持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作为核技术领域的高端设备,回旋加速器过去被国外垄断,绵阳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经过十多年努力,研制出拥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回旋加速器,标志我国核医学在自主可控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目前,第一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就布局在绵阳市中心医院,主要使用在为癌症诊断,并积极筹建“医用回旋加速器培训基地”。

  同样是在绵阳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另一款更前沿的“绵阳造”花瓣加速器的样机,也已进入试验阶段。

  这款花瓣加速器除了给工业产品照CT“看病”外,还能够适用于医用同位素制备、X光闪光放射治疗等应用,成为中国核工业领跑未来的关键布局。

  核技术应用,在绵阳最具特色优势,具有广阔发展前途。核医疗有望成为绵阳地标产业。

  绵阳围绕“核素核药、核医疗设施、核医疗中心”三大重点,打造中国医用同位素之都、核医疗装备之都、核医疗健康产业高地。

  作为四川省集成电路领域唯一中试研发平台,华尔科技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提供最快样品(数量小于1000颗)24小时快速样品封装服务、最快小批量(数量小于10万颗)交货时间72小时封装测试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手机高铝盖板玻璃,被称为“王者熊猫”,在高铝盖板玻璃手机应用领域,已位居全球第二,全球每4部手机中就有1部使用他们的产品。

  由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绵阳星座”,由6颗SAR卫星、地面站和数据中心组成,具备毫米级地表沉降探测能力,为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提供信息支撑。

  在场景创新应用上,绵阳街头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巡逻机器狗、机器人劝导员已成为城市一景。

  作为全省AI产业链主要承载地,绵阳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达113家,产业规模达269.53亿元,其中涉及机器人产业产值25亿元。

  绵阳AI产业链齐备,天链机器人谐波减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兵装自动化所“大圣(D11)”人形机器人水平国内领先,五八机器人推出防爆物流机器人等产品投入市场。

  比如,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建有亚洲最大风洞群,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种航空航天飞行器、导弹、火箭都要在这个地方进行风洞试验。

  仅2024年,绵阳有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也更加凸显。

  绵阳在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竞争力百强榜中上升至第15位,连续2年上榜中国十大最具科学技术创新潜力城市。去年,绵阳登记技术合同1885项,合同成交额达200.4亿元。

  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绵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5.85%,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在2020年和2021年,绵阳R&D经费投入强度一度超过7.0%,甚至力压北京、深圳两大科技之城。

  在科创资源集聚上,绵阳现有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20家,国省级创新平台264个,两院院士29名,核、空气动力、激光等领域技术居世界一流水平。

  如何将科研资源转化应用于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绵阳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过去几年的成绩单显示,绵阳已经探索出一些新路径。

  2024年,绵阳GDP总量4344亿元,稳坐全省第二;同比增长7.0%,GDP增速持续保持全省前三。绵阳的GDP排名,从2020年的全国90名开外,跃升至如今的75名左右,实现火箭蹿升。

  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要归功于产业和科创。绵阳近年重点布局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餐饮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显示、磁性材料、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绵阳工业的四大金刚——长虹、九洲、京东方、惠科,都是具有海内外影响的科技型大企业。绵阳高新技术企业超9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最新部署,绵阳是四川5条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8条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地,同时重点发展2条优势产业链

  聚焦“5+8+2”重点产业链,绵阳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精准绘制产业图谱,找准细分赛道和主攻方向,实际做到“按图索骥”。

  5条四川省主要承载地产业链:1.人工智能,2.低空经济,3.航空航天,4.医药健康,5.新型显示;

  8条四川省协同发展地产业链:1.银发经济,2.绿色建材,3.现代物流,4.文化旅游,5.平台经济(以电子商务为重点),6.高端能源装备,7.软件和信息服务,8.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

  绵阳在全省率先发布低空经济20条,获批建设全省AI创新发展试验区,5条以绵阳为主要承载地之一的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增长20%。

  同时,绵阳科技城新区“无人驾驶先导应用试点”,已被列为全国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这是无人驾驶方向四川省唯一试点项目。

  面向未来,这座城市放出更大的信号——要在人工智能、核医疗、激光、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展开攻坚战,打造一批百亿“首位产业”。

  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绵阳市召开“新春第一会”,“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成为会议主题。会议同时发布“三年行动方案”。

  “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目标和路径,就是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创新先行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基地、消费副中心、金融副中心、教育医疗副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

  放眼全国城市版图,绵阳也清晰地意识到发展的紧迫感。2024年,绵阳GDP实现4344亿元,占全省6.71%,但对标全国其他省份的经济副中心城市却仍有差距。

  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国内其他省份经济副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均在6000亿元左右、经济总量分别占各自省份的10%左右。

  绵阳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城乡融合发展、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潜力和提升空间。

  从产业角度看,绵阳工业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新型显示、新能源等产业初步成势,核医疗、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尚在起步阶段。

  绵阳“5+8+2”重点产业链,亟需加快培育链主企业,吸引重点项目落地,并解决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作问题。

  大成产经认为,绵阳需通过强化科学技术创新转化、优化产业体系、深化区域协同、提升人才吸引力等举措,系统性突破上述挑战。

  数十年来,绵阳不依赖流量,也不热衷于讲故事,更不喜欢抢C位,默默为国家战略提供不可或缺的隐形支撑。

  而今天,这里正在悄悄孵化出下一代硬核科技: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到核医疗,从机器人到AI大模型,从低空经济到航空航天,一条又一条突破国外垄断的产业链,正从这里肆意生长。

  大成产经入驻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度、新浪、网易、知乎等平台,专业塑造行业影响力,精准触达政商主流人群。

  大成产业社区汇聚政金产研资源,促进产业资源对接融合,提供投融资服务、深度陪跑、品牌传播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