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是西藏小康之基、发展之本、稳定之要。全区各级农牧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动农牧业各项工作,使得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慢慢地加强,广袤农牧区处处充满了希望。
2018年,全区青稞种植培养面积212.68 万亩,青稞产量81.4万吨;藏猪养殖规模突破60万头、羊存栏1061万只、优质奶牛养殖规模15万头;蔬菜播种面积38.62万亩,新增人工种草33. 68万亩……
俯瞰高原大地,一排排两层的藏式民居、一栋栋冬天仍在出产的温室大棚、一群群牛羊在河谷草地撒着欢……隆冬的高原,虽寒冷缺氧,但农牧业生产还是气象万千,更显冬日雪域高原的生机与活力。
农牧业是西藏小康之基、发展之本、稳定之要。2018年,全区各级农牧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正确地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以狠抓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全力推动农牧业各项工作,使得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慢慢地加强,广袤农牧区处处充满了希望。
2018年,我区农牧业更看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体系逐步优化,重点打造和发展壮大了青稞、牦牛等七大产业。青稞种植培养面积212.68 万亩,青稞产量81.4万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畜牧业方面,安格斯牛与犏牛杂交受胎率同比提高11.5个百分点,犊牛成活率达98%;“牧繁农育”试点县育肥出栏向市场提供牦牛肉6673吨;藏猪养殖规模突破60万头、羊存栏1061万只、优质奶牛养殖规模15万头。2018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38.62万亩,新增人工种草33. 68万亩。
2018年,预计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04.82万吨、蔬菜产量达到94.59万吨、肉奶产量达到84.01万吨,为西藏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国家生态和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全区农牧业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增施及替代试验示范,推广家畜粪便高温腐熟增施有机肥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7年减少774吨、265吨,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开展“喜玛拉22号”秸秆牲畜适口性研究,探索建立农膜回收储存试点;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及养殖场户搬迁工作,划定禁养区1387个、面积4397.4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完成休牧围栏1225万亩,舍饲棚圈4490座,治理黑土滩、毒害草8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美丽西藏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对于市曲水县的农民扎西来说,这几年的好消息接连不断,先是土地有了证心里更踏实,而后是曲水县作为国家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和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已基本完成试点任务。“意味着以后我们大家可以参加集体收益分配,日子越过越舒坦了。”扎西笑盈盈地说。
2018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注重释放发展活力,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数据成果全部通过农业农村部汇交,承包合同签订率99%。21个县(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共清理集体资产79.29亿元、集体土地911.12万亩。在总结错那县草原确权试点经验基础上,推动当雄等6个县草原确权试点工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承担权责事项216项,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
与此同时,我区还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等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搞活”农业农村经济。2018年,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达到144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364家,先后涌现出一批以乡村旅游、农耕文化深度体验等为主的示范点,累计发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示范点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3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
这些成果,是我区农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线年,预计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42.16亿元,同比增长15%。特别是青稞、牦牛特色农牧产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青稞、牦牛加工产值分别为11.1亿元和1.9亿元。科研部门、加工公司已研发青稞产品100余个。
越来越普及的现代化机械耕种模式,使得过去天天拴在土地上的农牧民群众“解放”了双手与身体,“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打工,发展副业,多挣点钱,让日子由小康到富裕。”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群众普扎说。
2018年,全区创建全国第三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2个,深松整地面积达到32.9万亩,农田三项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1%。同时,农牧民获得信息、销售农畜产品的渠道也便捷了,去年,我区开展了34个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和5个电商进村示范工作。
除了让农牧民的手脚“解放”出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花大力气鼓起农民的钱袋子。2018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起草了《关于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意见》《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增收奖励办法》,联合有关部门合力推进农牧民增收工作,特别是随着产业扶贫工作、边境地区小康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深入推进,为贫困人口和边境农牧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岗位和平台。农牧民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而且增收渠道更宽了、生活也变得更富裕了。 记者 李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