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中型坦克T-55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那个在冷战期间军备竞赛加速发展的年代。当时,世界主要强国的军事理论都在核武器威胁的影响下形成。T-55的设计正是考虑到了核弹药的使用,因此它不仅是当时最先进的坦克之一,也是历史上产量最多的坦克之一。
该坦克的批量生产持续了二十多年——从1958年到1979年。包括各种改型在内,生产数量超越了2.3万辆!但它究竟好在哪儿呢?
![]()
进入批量生产的T-54B与一起服役的T-54B,本身已经是一辆十分好的量产坦克。但是,逐渐升温的冷战以及核武器的大规模出现,给军方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敌方用这种武器,坦克怎么办?况且已有先例: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且在托茨克(Тоцк)靶场的演习中也曾使用过。正是托茨克演习使军方明确了要保护坦克乘员以及坦克本身免受核爆破坏因素的目标。问题只剩下一个:改进现有车型还是从零开发展新坦克?解决方案由第183厂设计局总设计师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卡尔采夫提出——他主动在已有的T-54B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种改型,改动深度之大以至于这辆坦克被视为一款全新的机型。
![]()
在一次会议的速记中,决定在坦克上安装ПАЗ(防核/反原子防护)整套装置的决议,实际上就预示着T-55坦克的诞生。
稍作回溯——在新坦克研制开始时,苏联已经发明了坦克用的防核保护系统,但当时无法把它装到量产型号上。正因如此,便在T-54B基础上开发了试验中型坦克“155工程”。
卡尔采夫工程师最初的项目只是对“54式”进行改型,且不含ПАЗ整套系统,但在1956年,军方在详细研究了对过时中型坦克T-34、重型坦克IS-2与IS-3的试验结果,以及仍在服役的中型T-54和重型T-10的状况后,提出了对新型、更高防护能力坦克的要求。军方要求消除那些在设计时未考虑核战争条件下作战需求的根本性缺陷。根据实车试验结果,苏联国防部下达了明确指示——当坦克外部压力升高时,车内的超压不允许超出0.3个大气压;密封系统在承受伽马辐射作用后必须在0.3秒内起效。实际上,他们要求把现役坦克改进到这一技术指标。
![]()
第一款应装备防核保护系统(ПАЗ)的坦克,是批量生产的中型坦克T-54B,在厂内编号为“课题№3”,稍后被称为“155工程”。该项目的研制工作进展非常紧张,开发过程相当迅速——到1957年夏天,已经制造出两辆原型车,但因种种原因都未能让军方满意。军方下令:“把两辆坦克中所有最好的部分都取出来,装上ПАЗ系统,然后拼成一辆合格的坦克”——这句话有些夸张,但大致意思如此。
到同年秋季,新坦克完成并命名为T-54БМ,准备接受实地试验。试验于1957年11月至1958年1月进行,原型车在NIIBT试验场于1958年冬春期间顺利通过测试。根据试验结果,决定将“155工程”正式列装,但其外形略有调整——军方决定拆除防空机枪,并安装经过验证的火炮稳定器“Циклон”(旋风),因为原先的实验型稳定器“Метель”(暴风雪)仍需改进。新的坦克被建议在完成这些必要改动后立即投入量产。
![]()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军方决定不再拖延——新坦克在很大程度上以已被量产和熟练制造的T-54为基础,对乘员操作的改动很小——这辆已被定名为T-55的新型坦克可以完全放心地投放部队。1958年5月24日,苏联国防部长下达命令,正式将编号为T-55的中型坦克列装,而其批量生产则被要求几乎同时在下塔吉尔、鄂木斯克和哈尔科夫的工厂展开。顺带一提,事情并非没有戏剧性——著名坦克设计师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莫罗佐夫曾试图反对以T-54作为“并非为其设计的用途”来使用,甚至给军方写了许多信件抗议。然而苏联国防部并未接受设计师的劝阻——国家需要新型车辆,这一需求凌驾于其他考量之上。
![]()
这是其中一辆早期的T-55。从其牵引绳仍包在涂油的包装纸中、并有木制运输楔可见,可推断该车刚刚出厂。车上配备的标准油桶以及将照明灯“Луна”(“月亮”)固定在炮盾上的装置,为将该车出厂时间大致判定为1959年3至4月提供了依据。一个特别有趣的细节是车尾挂有一个炮塔后部置物篮——这一结构在其它照片中并未见到。
在卡尔采夫领导的设计团队努力下,工程师们成功地解决了一项难题——在不增加战斗重量和体积的前提下提高坦克的战斗性能。事实上他们做到了:通过对现有装甲空间的优化利用,不仅提升了坦克的作战和防护能力,还增加了弹药载量和行动半径,并改善了速度性能。其中一项关键创新是采用了“油箱—货架”组合结构:该结构把燃油箱与弹药存放格合二为一,使战斗舱内额外安放了9发炮弹,将主炮弹药从34发增加到43发,同时使燃油容量增加了150升。
T-55 坦克保留了那种已变成全球上大多数坦克通用的布局方案。车体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三个舱室。车首为驾驶舱,设有机械驾驶员的工作位置;车体中央及炮塔为战斗舱,安置指挥官、瞄准手和装填手;车体尾部为发动机-传动系舱,布置发动机及传动部件。乘员编制为四人。
T-55 的防护是分区设计的——车体前部由两块轧制钢装甲板组成,厚度为 100 毫米,且按合理的倾角布置:上前装甲板倾角约 60°,下前装甲板约 55°。车体侧面由厚 60 毫米的轧制钢板(倾角 60°)与下部垂直安装的 80 毫米板组成。车体后部由三块轧制钢板构成,厚度分别为 30 毫米(倾角 60°)、45 毫米(倾角 17°)和 20 毫米(倾角 70°)。底板为一整片 15 毫米厚钢板,车体顶板厚度在 15–30 毫米之间变化。所有车体部件采用焊接连接,按当时军方标准提供了被认为足够的反坦克炮防护水平。若考虑到当时已出现的反坦克榴弹发射器能穿透更厚装甲,这一结论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但事实如此。
![]()
坦克炮塔为半球形铸造结构,壁厚在 50 至 200 毫米之间变化。更具体地说,炮盾区域(即火炮遮罩部位)的正面装甲厚度为 200 毫米;再往上部分的装甲厚度约为 70 毫米,并以 52° 的倾角布置,从而通过倾斜角度提高防护能力。炮塔侧面下部装甲厚度为 160 毫米,上部装甲厚度为 115 毫米,倾角为 45°。炮塔尾部下部装甲厚度为 65 毫米,上部装甲厚度为 50 毫米,同样以 45° 的倾角布置。炮塔顶板上设有两个乘员舱口以及一些技术检修口,其形状较为复杂,并通过焊接与炮塔主体连接。
在 T-55 的后期改型中,为进一步提升防护性能,增加了附加保护措施——即安装由 30 毫米厚装甲板焊成的箱式动态防护模块。模块内部留有 30 毫米的空隙,内置 5 毫米厚的钢板,并以聚氨酯硬质泡沫填充。车体两侧还增设了厚度 10 毫米、由橡胶化织物制作而成的防累积射流(破甲喷流)屏帘。为增强驾驶员区域的抗地雷防护,底板在驾驶员座位下方用 20 毫米厚的焊接装甲板进行了加固。
![]()
T-55 —— 现为上皮什马(Верхняя Пышма)乌拉尔矿冶公司博物馆综合体的展品。
T-55 的车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 T-54B 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但修改数量之多,已无法将两者视为完全相同。炮塔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装填手舱口的设计——其舱盖安装在炮塔顶部,炮塔正向时舱盖会向坦克前方开启。炮塔前方的射孔由可移动装甲盖保护,上部的炮盾则覆盖有防护罩。
特别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T-55 上安装了自动化核防护系统——ПАЗ(противоатомная защита,防原子保护系统)。该系统包含多项专门设计,用以在核爆环境中保护乘员与车辆内部设备:
中型坦克T-55的主炮是一门100毫米线S,配备了武器稳定器СТП-2 “Циклон”,允许瞄准手在坦克行进中保持目标并开火。D-10T2S凭借随后配套列装的累积装药弹(空心装药),在实际坦克战距离上能够对当时可能的对手的任何坦克形成有效威胁。该炮在最大仰角时的射程可达14.5公里,而实战有效射程约为1.5–2公里。火炮瞄准使用TШ2Б-22铰接式望远镜瞄准具和带有红外探照灯Л-2的夜视镜ТПН-1。在掩蔽射位射击时使用侧向水准仪和方位指示器。关闭稳定器时,火炮仰俯射界为**-5° 到 +18°**。首批生产的坦克未安装自动装弹机,自动装弹机在后续改型中才被引入。
![]()
作为辅助武器,T‑55 装配了两挺 7.62 毫米机枪СГМТ(后被ПКТ取代)——其中一挺并列安装在主炮旁,另一挺安装在机械驾驶员工作位置的右侧。早期批次的坦克没有配备高射机枪,理由是为了在核武器效应下保护乘员,尽管实际上高射机枪对已普及的喷气式飞机效果有限。随着敌军开始使用武装直升机,高射机枪随后又被恢复安装——最初安装的是大口径 12.7 毫米ДШК,在后来的批次中则被 12.7 毫米НСВ取代。
![]()
主炮弹药编制为 43 发一体化弹药,布置如下:车首右舷有一列 18 发的弹列;在战斗舱右舷有一处箍式(夹具式)4 发弹位;在其对面的战斗舱左侧有一处 2 发的箍式弹位。装填手与瞄准手坐位后方地板处有一处 1 发的箍式弹位;其上方、战斗舱后壁有一组 10 发的架式弹列,架列上方还有 1 发弹位。最后,炮塔右舷有 2 发弹位,炮塔后壁有一处 6 发的同类弹位。坦克弹药包括穿甲弹、累积(空心装药)弹和破片高爆弹。机枪弹药量为 7.62 毫米弹3500 发,12.7 毫米弹300 发。另外,按编制车内常备一支AK/AKM步枪及300 发弹药(十个已装弹弹匣)、二十枚F‑1手榴弹,以及一把信号手枪和十二枚信号弹。
T‑55 坦克的动力装置为V 型 12 缸四冲程柴油机 V‑55,液冷系统,排量 38.8 升,上限功率 580 马力(2000 转/分钟)。最大扭矩为 2254 牛·米(1400 转/分钟),在越过复杂地形时应使用以提高牵引力。发动机横置于动力传动舱(MTO)内,采用闭式液冷系统,包括位于 MTO、安装在变速箱上方的铝制管板式散热器,和安装在后装甲板支架轴上的离心风扇。冷却系统容量为 80 升。
![]()
燃油系统包括四个内部油箱,总容量 680 升,以及三个外置油箱,安装在右履带上方托架,总容量 280 升。总容量为 960 升,可在公路经济行驶模式下行驶约 500 公里。公路油耗为每百公里 190–210 升,土路油耗为 300–330 升,续航分别可达 500 公里和 320 公里。为防止腐蚀,油箱内部涂有酚醛漆,外部喷漆保护。
![]()
坦克动力传动舱:1—机油散热器;2—发动机;3—中间燃油箱;4—空气滤清器;5—起动机;6—变速箱;7—空气压缩机;8—转向机构;9—风扇;10—离心式油分离器。
发动机的动力通过物理运动系统传递至主动轮。该传动系统包括干式多片主离合器、五速变速箱、两台行星式转向机构(提供坦克机动性)、风扇传动以及边传动。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减速齿轮(传动比 0.7),用于将扭矩从发动机传递至主离合器。转向机构为两级行星式,带锁止摩擦片,可实现从变速箱主轴到边传动轴的直接或减速扭矩传递。通过使左右履带速度不同,坦克实现转向。最低转弯半径:转向杆置于 I 档为 8.91 米,置于 II 档为 2.64 米。
![]()
单边底盘由五个双轮橡胶包覆支撑轮组成,轮毂为铸造,直径为 810 毫米;后置主动轮带可拆齿圈,前置导向轮。T-55 的悬挂系统为独立扭杆式,配有液压减震器,通过前后支撑轮的平衡臂连接。左侧支撑轮相较右侧向后错位 105 毫米,以适应悬挂扭杆的布局。履带为金属制、细节链节式,可使用橡胶金属结合销或开放销,并带有爪式啮合。每条履带根据销型不同,可包含 90(开放销)或 91(橡胶金属销)片。履带宽度为 580 毫米,节距 137 毫米。单条履带重量为 1420 或 1600 千克,取决于销型。坦克对地面的比压为 0.81 千克/平方厘米,可在各种地面上保持较高行驶速度。
![]()
T-55 在公路或坚硬地面上的最高速度可达 50 公里/小时;在崎岖地形上速度下降至约 27 公里/小时。它能攀爬最大坡度 32°,跨越高度达 80 厘米的墙体或垂直障碍,跃过宽度达 2.7 米的壕沟,涉水深度可达 1.5 米。配备潜渡设备的 T-55 可通过水深达 5 米的水障。
为观察战场并进行射击,T‑55 乘员配备了一整套光学观测仪器。瞄准手白天射击的主要工具是铰接式望远瞄准具TШ‑2Б‑22。夜间作战使用主动式红外夜视仪ТПН‑1‑22‑11(与安装在炮塔上的红外照明灯配合使用),以及观测装置ТНП‑165。机械驾驶员的工作位装有两个带气—液清洁装置的棱镜式观察器;指挥员可通过四个棱镜式观察器观察周围,并可使用舷外潜望式观测仪ТПКУ‑2Б。
![]()
对外无线通信由单工式坦克 VHF 无线 “Гранат”(石榴)提供。该台在静止时可与同型号台保持最长25 公里的无线电话通信;行驶中通信距离约减半,降至13 公里。自T‑55A改型起,坦克改装为使用频率范围更宽并有四个预设信道的无线 “Магнолия”,其通信距离在停车且关闭噪声抑制时可达20 公里,行驶中可达14 公里。
![]()
实现(乘员:机械驾驶员、指挥员、瞄准手),并可连接外部接口以便与装甲外的登陆部队联络。自1966 年 1 月起,开始在坦克上安装半导体型对讲装置R‑123与R‑124,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提供更清晰的内部通信。指挥型坦克(代号T‑55K)还装备了第二台无线用以与更高指挥部联系,其通信距离可达50 公里。电气设备
串联,总容量为280 安时,以及一台四极发电机 G‑5,功率5 千瓦,与调节器R‑5M配合工作。这一电力系统为全车电气设备供电,包括:防核保护设施、电启动器、炮塔旋转驱动、通风系统、燃油和润滑油供给装置、照明设备、瞄准镜加热系统、计时装置与观察窗加热、发动机预热器、热烟幕装置、防火设备、无线电台以及车内对讲装置。T‑55 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现代化升级潜力。在基础平台上,后来安装了多种改进装备——从附加装甲防护到9K116 “Bastion”(
)导弹武器系统,可通过炮管发射导弹。还配备了激光测距仪(如КТД‑2)和电子弹道计算机БВ‑55,提高射击精度。正是这种灵活性和适应一直在变化作战条件的能力,使 T‑55 能在世界多国军队中长期服役。改型在整个服役期间,中型坦克
T-55(1960 年型):配备 19 盘主摩擦片的双重操纵装置,将瞄准手的基本 MK4 光学仪器更换为棱镜式瞄准仪,并为驾驶员的观察仪器安装气液清洁系统。
T-55A(1962 年):新增主动防核防护系统,通过在乘员舱内外安装防辐射材料实现,同时取消前置机枪。此型号首次采用橡胶金属铰链和加强型变速箱,并安装高射机枪 DShK(1969 年起)或 NSV(1971–1972 年),1974 年起配备激光测距仪 KTD-1 “Neva”、新型伽马传感器 GD-1M、无线P 瞄准具以及陀螺罗盘 GPK-59。
TO-55(482 号项目):火焰喷射坦克,自 1960 年起生产,取代联装机枪安装 ATO-200 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与主炮在两个平面上稳定。保留主炮和前置机枪,车体前部安装 460 升燃料混合物罐。
验改型:尝试将坦克改为远程控制作战无人机。1961 年开发,但试验中“Almaz”系统工作不可靠,因此未列装。T-55AM(1983 年):增加坦克塔、车体和底盘的装甲防护,安装橡胶织物侧防累积屏障,配备 9K116-1 “Bastion” 导弹系统、V-55U 发动机(620 马力)、新火控系统 “Volna”(激光测距仪 KTD-2、弹道计算机 BV-62、TShSM-32PV 瞄准具、Cyclone M1 稳定器)、主炮热护罩、902B “Tucha” 烟雾弹发射系统及“苏达”防凝固汽油弹装置。部分坦克装备 DShKM 高射机枪,底盘现代化,装配高牵引力履带。无线A 的改进型,不同之处在于安装 V-46-5M 发动机,功率 690 马力,未进入批量生产。
T-55AD 装备了“Drozd”,这是世界上首个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主动防护系统。
![]()
T-55AMV(1985 年):T-55A 的升级型,增加外挂反应装甲、橡胶织物侧防累积屏障、1K116-1 “Bastion” 导弹系统、V-55U 发动机(620 马力)、新火控系统 “Volna”、主炮热护罩、902B “Tucha” 烟雾弹系统及“苏达”防凝固汽油弹装置。部分配备 DShKM 高射机枪,底盘升级,使用高牵引力 GMSh 履带,装配 R-173 和 R-173P。
T-55MV(1985 年):安装外挂反应装甲、橡胶织物侧防累积屏障、9K116-1 “Bastion”、V-55U 发动机(620 马力)、新火控系统 “Volna”、主炮热护罩、902B 烟雾弹系统及“苏达”系统,部分配备 DShKM,高牵引力 GMSh 履带,配备 R-173 和 R-173P。
T-55M2(1983 年):出口型,配备橡胶织物侧防累积屏障和“苏达”防凝固汽油弹系统,未广泛使用。
![]()
:配备塔和车体内置反应装甲、橡胶织物侧防累积屏障、V-46-5M 发动机(690 马力)、新自动化火控系统、主炮热护罩、902B 烟雾弹系统、防火设备、现代通信系统、TVK-3 驾驶员复合仪器及升级的 TKN-1SM 指挥官仪器。底盘增强,可选安装 9K116-1 “Bastion” 和 NSV 高射机枪。
![]()
坦克来说,这些考验发生在 20 世纪下半叶的局部战争中。该坦克大规模使用的主要战区是中东。T-55 的实战处女秀发生在1967 年的六日战争中。三支阿拉伯军队在坦克战争中均遭遇失败(其中只有埃及和叙利亚拥有 T-55 坦克)。埃及军队损失尤其惨重,以色列军队在战斗中摧毁并缴获了
中均使用了 T-55。在 1973 年冲突中,T-54/55 系列坦克占阿拉伯国家装甲部队总数的70%。T-55 坦克正在开火
![]()
在这些战役中,T-55 首次与装备以色列国防军(IDF)的西方坦克正面交锋——包括英国“百夫长”和美国 M48、M60 坦克。战斗结果不仅受坦克技术性能影响,还取决于乘员训练水平和指挥官的战术决策。按苏联军规训练的阿拉伯军队通常依照“冲击打击”战术使用坦克,进行大规模进攻,但在以色列有组织的防御面前,这种战术导致了巨大损失。
![]()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的 T-55 与巴基斯坦的 59 型坦克交战。两国还在伊朗-伊拉克战争中使用了这些坦克。T-55 也装备在苏联驻阿富汗的有限兵力中,其在阿富汗的实战经验被纳入后续坦克现代化设计——例如,增加了增强防地雷装甲。该型号坦克在南斯拉夫解体期间的各方冲突中均有使用。T-55 还参与了
,其最后一次已知的实战使用是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SVO)中。结论中型坦克T-55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主体地位。它成为了一种现象,几十年来决定了多国装甲力量的面貌。它的历史展示了苏联设计学院的卓越成果:一款兼具大规模生产、成熟结构和均衡性能的坦克,全部符合其时代的要求。T-55 长久服役的重点是其设计中预留的现代化潜力——正是这种灵活性使得它在经历多次升级改造后,仍能适应新的作战需求,即便在新一代坦克出现后仍能继续服役。它在众多冲突中的表现也表明,战场上不仅仅依赖装备,更取决于人的训练水平以及作战体系的运作。
即便时至今日,经过现代化改造的 T-55 仍在亚洲和非洲部分国家的军队中服役,这充分证明了其设计理念的前瞻性和可靠性。